目前分類:新聞 雜誌 心得分享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坊間有非常多訴求可預防失智的健康食品,究竟對於老化的認知功能衰退是否真的可以預防?

 

人體共約需13種維生素作為生活所需,包括4種脂溶性和9種水溶性的維生素,從許多國際文獻發現,跟失智息息相關的營養素很多,包括了維生素B群、C、E、D以及蔬果中的各種植化素。這當中,維生素B群對於神經系統可說是重要的營養素,其中很知名的一項便是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其主要功能在於提供造血與神經的養分,而更關鍵的是大多數維生素B群的成分由蔬果中可以攝取得到,但是維生素B12的來源較為侷限,且多在動物性蛋白與乳製品中,如肉類、魚類、禽肉、海鮮、雞蛋和奶製品等等,對於有素食習慣的人,定期補充維生素B12便顯得很重要。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從食物中攝取較多維生素B群或血液中維生素B群比較高的人,其認知功能的表現較好,但在介入性的研究中成效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以維生素B12而言,關鍵可能不在於補充有沒有效果,而是要避免缺乏,由於目前世界上對於高齡者血清中維生素B12的標準還有爭議,不過,由於維生素B12是水溶性的維生素,比較沒有攝取過多的疑慮,且因為大多數的維生素B12是在細胞內而非血清中,所以血清中測得的維生素B12並無法完全代表細胞內的濃度,所以寧可保持在較高標的水準,避免因為缺乏而產生各種健康問題。

 

  雖然各種保健食品廣告琳瑯滿目,不過,大規模的統合資料分析卻讓人失望。

 

  2018年在《考科藍資料庫系統回顧(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雜誌中,彙整了28個研究,共計超過八萬三千人的研究資料,探討保健食品對於健康人是否有預防認知功能衰退的效用,其結果令人感到失望,大多數的研究設計都過於簡略,所採取的認知功能評估較為簡單,且研究追蹤期也較短,多數介入的保健食品是以維生素B群為主的各種組合,其他還有維生素C,維生素E或β胡蘿蔔素之類的著名抗氧化營養素。然而,這些研究的結果並沒有辦法證實這些維生素之類的保健食品能有效減少健康人的認知衰退,不過,與其談這些結果,更重要的發現是,基本上多數的研究設計並不嚴謹,無法產生很完整的科學證據,而採用單一成分或組合的維生素,對於認知功能與失智症的發生並沒有看到科學上可信的效果。

 

  針對已經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長者而言,保健食品對於延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病患進入失智症是否有所助益呢?2018年《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of Nutrition)》針對此議題進行了系統性回顧,不過,總共只發現有16篇隨機分配的臨床試驗討論此議題,而且這16篇研究的異質性很高,也難以統合資料進行分析。不過,就研究介入的保健食品來看,使用維生素E或是銀杏都證明是沒有明確效果。至於針對使用維生素群(B2、B6、B12、以及葉酸)的介入則有兩個研究看到可能的效果,這些維生素與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有關,透過用核磁造影檢查(MRI)去測腦部體積發現,略高量的維生素B群長期補充可減緩不過並未能回復腦部的萎縮。但是這兩個有效試驗個案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還是顯示了越到失智後期,越難以回覆的概念。而且,研究介入所使用的保健食品多是針對抗氧化為主的、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和造血/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有關的維生素B群等等類別,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相當熱門的銀杏已被證實不具預防認知衰退的功效。

 

  綜整這些研究可以發現,對於健康人而言,想要透過營養素補充而得到預防認知功能衰退的效果並不容易呈現,可能需要較多的受測者、較長的觀察期或是較完整的認知功能評估;但對於認知功能在衰退前期的個案而言,維生素B群(指B2、B6、B12)則可能具有些許的改善效果,能延緩疾病進展,但畢竟研究設計的規格上不夠嚴謹。而且,比起以保健食品來進行介入,用橄欖油與堅果進行飲食的調整還比較有效果,看起來,或許預防失智的飲食型態比起補充特定保健食品而言,更為重要。

 傳統在談健腦的營養素當中,除了以抗氧化為主的維生素系列之外,還有其他針對腦細胞的營養素被拿出來討論,很常見的就是卵磷脂系列的相關物質,主要是腦細胞是否富含磷脂質的細胞。也因此,不斷有研究在探討,提供卵磷脂之類的營養素能否預防腦細胞的退化或破壞。

 

吃腦補腦——膽鹼

  除了磷脂絲胺酸之外,還有一項過去很常用的補腦營養素——膽鹼,對健腦也扮演著關鍵角色。

 

  腦細胞膜上、細胞的最外層通常多是脂肪,腦裡面神經元密度很高,在老化過程中腦內的細胞會逐漸凋亡,而這個細胞凋亡的過程與很多因素有關,可能是氧化程度或細胞膜受到破壞,所以傳統上一直有「吃腦補腦」的想法,藉由補充腦細胞中富含的成分,提供足夠的原料,以降低腦細胞凋亡的狀況。膽鹼是一種對腦部有幫助的腦神經傳導化學物質,扮演著刺激腦細胞分裂的重要角色,與學習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美國國家科學院食品委員會在很多年前就將膽鹼視為人體「必需營養素」,有助於延長腦神細胞的壽命。

 

  從許多後設的大型研究分析來看,補充膽鹼對於記憶與行為這兩個面向的認知功能有幫助,尤其是那些本身具有一些風險因子且認知功能已經開始退化的人,補充膽鹼之後發現,對記憶力的下降及行為症狀問題都得到緩減。

 

  前幾年有一項針對中風病人的介入性研究,這群病人中風後由於腦部的損傷,認知功能多少出現衰退,研究者分別從中風開始補充膽鹼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到一年,研究持續了一年之久,結果顯示,有吃膽鹼的受試者認知功能回復較快,補充時間愈長,中風患者認知功能的回復愈快。

 

  早在2003年,《臨床治療(Clinical Therapeutics)》醫學期刊中就有一項隨機分配的臨床試驗,探討輕中度阿滋海默症患者服用膽鹼對其認知功能的效果,而以膽鹼做為主要試驗的介入營養素,乃是因為乙醯膽鹼是與記憶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而膽鹼是乙醯膽鹼的前驅物質,所以研究者就猜想這樣的營養補充或許能有些效果。

 

  該研究一共收集261位中重度阿滋海默症患者進行研究,研究者每日使用400毫克的膽鹼製劑,為期6個月,而在試驗前後進行了多面向的神經心理評估,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心理認知測試都有顯著的進步,而且從補充的90天後就有顯著差別。因此,研究者認為膽鹼對於中重度失智症患者而言,具有相當的潛在效益,特別是針對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與情緒症狀,倒無法讓病患認知功能改善到正常,比較像是失智病患心理精神症狀的輔助,中重度失智症患者照顧上的困難往往在此,如果能以輔助的營養素改善而減少對於精神藥物的依賴,也能提供相當的助益。

 

  不過,膽鹼的效用似乎在具有腦部缺氧或中風過的患者上更為明顯,2013年在《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醫學期刊上,有一個針對腦中風後的患者的研究,受試者主要是針對首次中風6個月以後,也就是進入穩定期的中風患者進行研究,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補充膽鹼能否對已經進入穩定期階段的中風患者提供幫助;總共有347位患者接受研究測試,研究方式是透過隨機分配試驗,經過一年的膽鹼補充之後。

 

  結果發現,研究組的認知功能有部分項目具有顯著進步,不過,即使部分面向達到統計意義,但也不是全方位的認知功能都有效,由於研究是針對首次中風已經半年以上的病患而收案,理論上這時候的病患都已經進入穩定期,所以,這些因為中風而造成認知功能受損的狀態並非因為中風症狀改善而進步,而是在穩定期隨著膽鹼的補充而進步,也因此,足以作為腦中風患者復健期的輔助補充營養素參考。

 

  2014年發表在《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也強化了使用膽鹼的輔助效果,該研究針對一百多位阿滋海默症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研究組給予傳統的抗失智藥物並加上膽鹼,而對照組則提供相同的抗失智藥物(這些病患使用抗失智藥物是傳統的標準治療方式),在兩年的研究期內,對照組雖然接受標準化的抗失智藥物治療,認知功能仍然逐步衰退,這樣的衰退與臨床上失智症治療的觀察一致,而研究組在相同的抗失智藥物治療下,再加上膽鹼之後雖然仍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的現象,但衰退的速度卻有明顯緩減,顯見膽鹼對於腦部退化有其可能的效果。然而,這些受試的病患也可能因為失智症的因素,本身對於飲食攝取的狀況就不甚足夠,而膽鹼補充或許是填補了飲食不夠均衡的結果,不過,失智症患者可能普遍有飲食不均衡的問題,若搭配膽鹼的補充能夠發揮效果,也不失為一項重要的生活支持策略。

  膽鹼在化學結構上是類維生素,被歸類在廣義的維生素B群之中,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膽鹼很早就被發現可能與脂肪代謝與胰島素作用有關。

  早在1975年,科學家即已發現膽鹼可以控制神經細胞的作用,也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從此便進入神經相關疾患的研究。臨床上,缺乏膽鹼會影響膽固醇的代謝,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積,除了動脈硬化外,也會加重脂肪肝與相關肝功能的影響,在神經系統方面,很可能會造成神經損傷而出現神經退化性的疾病,因此,1998年被美國列為必需營養素。

 

  好消息是,膽鹼在很多食物中都有,例如綠色蔬菜、蛋黃與小麥胚芽等,特別是富含卵磷脂的食物也都有豐富的膽鹼。所以,只要是攝食正常的人,也不一定會出現缺乏,只是許多年長者飲食不甚均衡,那就可能會攝取不足導致缺乏。從研究成果看來,提供適時的膽鹼補充具有潛在的輔助效果,減緩認知功能的衰退,特別是有腦部損傷,例如中風患者,建議多補充富含膽鹼的食物。

網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bookTopic.action?nid=548
心得:失智症比起以保健食品來進行介入,用橄欖油與堅果進行飲食的調整還比較有效果,或許預防失智的飲食型態,比起補充特定保健食品更重要,保健食品中膽鹼能夠補腦,能有助於延長腦神細胞的壽命,中風患者,建議多補充富含膽鹼的食物。

文章標籤

住宿大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個超級食物可以讓你更長壽,你有興趣嗎?它能減少心臟病發、中風及第二型糖尿病,還能讓你的體重、血壓、膽固醇數字都較低,更重要的是,它很便宜、超市裡隨處可得──它就是「纖維」。但最新研究發現,即使纖維的好處多多,卻有9成民眾攝取不足。

高纖飲食 顯著減少死亡與心臟病風險

「纖維」或許不是世上最誘人的食物,但眾所周知,它能防止便秘,而且對健康的益處遠遠不止於此。

根據發表在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的報告指出,經過分析185份研究和58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和纖維吃較少的人相比,纖維攝取較多的人在心臟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結腸癌、甚至其他因素引起的早死風險,降低了15~30%。尤其當每日纖維攝取量增加到25~29克,風險更是顯著下降。

報告也顯示,高纖維飲食有助於讓體重、血壓和膽固醇維持在較低的水平。「證據已經很充分,這是一個轉折點,人們必須開始採取行動。」研究人員之一約翰庫明斯(John Cummings)博士說。

每天建議攝取25克纖維 若達30克好處更多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及英國鄧迪大學的研究員表示,人們每天至少要攝取25克的纖維,但這只是足以改善健康的「恰當」份量,若能增加到30克,好處會更多

然而,實際情況是,全世界大多數人每天纖維攝取量少於20克;在英國,10位成人中,更是不到1人能夠每天吃足30克纖維。平均來說,女性一天約攝取17克纖維,男性約21克。

回到國內,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曾統計,9成以上的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男性平均每天只攝取13.7克膳食纖維,女性14克,比衛福部建議的每日攝取量25~35克,少了將近一半。

但攝取足量的纖維真的這麼困難嗎?以120克的香蕉為例,它不全是纖維組成,扣除其他物質,像是天然糖分、水等,其實只剩下3克纖維。

雖然許多食物富含纖維,如水果、蔬菜、早餐穀物、使用全榖類的麵包和麵食,還有像是扁豆、鷹嘴豆等豆類、以及堅果和種子等。但庫明斯和奧克蘭理工大學營養學教授伊萊恩拉什(Elaine Rush)都認為,要在飲食中增加纖維並不容易。

因此,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介紹了一些方法,讓民眾可以簡單快速地提高纖維攝取量,例如:馬鈴薯連皮烹調/將白麵包、白麵、白米飯換成全麥/選擇高纖穀物早餐,如燕麥粥/在咖哩或沙拉裡面加些鷹嘴豆或扁豆/點心選擇堅果或水果/每天吃至少5樣蔬果。

《康健》過去也採訪專家,建議民眾如何從每天的三餐中增加纖維,達到25克的目標。

●早餐:目標5克
- 白土司換成全麥土司;餡料夾大蕃茄、萵苣等蔬菜切片。
- 早餐選擇高纖穀片,也可以加一些水果進去。
- 便利商店的三明治蔬菜量較高,比一般早餐店好。
- 公事包裡再塞個水果進公司吃。
- 中式早餐可以在稀飯、醬瓜間,加一盤燙青菜。

●午餐:目標10克
- 自助餐的自主性較高,記住原則:一主菜(如紅燒肉)、一半葷半素(如青椒炒牛肉)、兩道青菜,這樣就可以吃到約10克的纖維。
- 選擇麵食也別忘了加盤燙青菜,或是切個海帶、豆乾。
- 吃合菜時,最好也捨棄配好的套餐,那些大多只有一盤蔬菜。

●點心:加分
- 有吃點心習慣的人,夏天可以煮綠豆湯、紅豆湯、薏仁湯。
- 若愛吃零嘴,加州梅、黑棗、李子等也含有豐富纖維。

●衝刺:目標10克
- 白米飯換成五穀雜糧飯。若不習慣,或覺得不好吃,不要馬上放棄,雜糧種類很多,如黃豆、紅豆、薏仁、麥片等,總會找到自己喜歡吃的。
- 也可以逐步增加雜糧的比例,如先放三分之一,習慣了再增加比例。

 

但要注意的是,纖維質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每天攝取超過50公克以上,恐會阻礙人體對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容易造成貧血(缺鐵)、傷口癒合不佳(缺鋅)等慢性疾病

此外,吃進大量的纖維後,還要記得補充水分,如果少了水分這一層潤滑劑,不僅糞便會變得又乾又硬難排出,若糞便停留大腸的時間過久,大腸還會將糞便中的水分再吸收利用,讓糞便變得堅硬如石,不僅無法改善便秘,反而還容易引發便祕。

纖維有助增加飽足感 低碳飲食別忘攝取纖維

過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纖維沒有太大作用,人體無法消化它,只在體內轉了一圈又排出體外。但事實上,纖維能增加飽足感,還會影響脂肪在小腸內的吸收方式,更特別的是,當腸道細菌有了「纖維大餐」,大腸還會發生有趣的事。

大腸是數十億細菌的家,而纖維就是它的食物。類似釀酒廠的概念,細菌在大腸裡面將纖維分解、發酵,引發一連串化學反應,產生化合物,包括短鏈脂肪酸,它能被人體吸收,在身體起作用。「我們有這樣的器官用來消化纖維,但很多人卻不常使用它。」庫明斯教授說。

更令人憂心的是,即使纖維、全穀食物、蔬果有益健康,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隨著低碳飲食(低碳水化合物,強調少量醣類、適量蛋白、大量好油)的流行,卻可能會人們更遠離纖維。「任何建議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都應該考量到,可能流失掉從全穀食物中攝取纖維所付出的代價。」劍橋大學妮塔芙洛(Nita Forouhi)教授表示。

毫無疑問的,纖維和全穀食物已被證實對於長期健康來說非常重要,這項新研究也協助世界衛生組織制訂官方飲食指南,建議人們應攝取多少纖維以促進健康,預計明年將會發布相關指南。

(資料來源:BBCTIMEThe Lancet Journal

 

心得:許多人會抗拒吃蔬果,或許是未到沒有比電粉或日肉類來的好吧!但蔬果有豐富的纖維及營養,纖維聽起來雖然不是什麼美食,但對人體非常有益,高纖飲食也可見掃王與心臟病的風險,因為先為無法消化,所以會幫助排便順暢。研究指出每天要攝取25克的纖維才算恰當,但全世界大多數人每天攝取量少於20克,提倡高纖飲食健康有保障。

 

文章連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8818

文章標籤

住宿大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每個女孩都有一個感覺,在家裡擦指甲油的時候,常有指甲油溢出甲面到指緣,要把它擦掉搞得自己手忙腳亂,讓指甲油越擦越糊的狀況發生!到底如何擦出像是出自專業美甲師之手,擁有均勻光滑亮面的指彩?擁有無數美甲經驗日本專業甲面護理品牌,給了我們以下建議...

 

指甲形狀

指甲的形狀和長度決定雙手的印象分數,大原則就是十指應該要形狀統一勻稱均長。妳可配合生活風格選擇喜愛的形狀和長度吧!修剪的形狀也會影響日常動作可依照日常作息慣性選擇甲型。

指形隱藏著妳的性格印象:

杏仁形:優雅、有能力

橢圓形:輕柔、具女人味

方圓形:溫和自然、易親近

方形:時尚、自主隨性

 

1.沾取甲油的份量

將刷頭充分沾取甲油,並於瓶口整頓呈現扇形,刷頭朝下的一面幾乎沒有甲油,這樣能確保塗抹時均勻平整,效果乾淨俐落。此為能否塗好的至要關鍵 。

 

2.調整刷頭

將刷頭壓開呈扇形,確保指甲油含量適當,把刷頭中心和兩側對齊指甲邊緣。

 

3.控制刷頭下筆

接近甲面中央後端的部分對準下筆,且停留0.5秒後拖曳,此時不重壓、保持刷頭呈扇型、輕柔刷著帶過。

 

第一層塗色時先把甲型周圍塗整齊為主、別在意表面好像有點不平順。塗色時以筆直前拉快到指尖時,刷頭往下略帶。

 

第二層塗色時以表面平順無刷痕為重點 。

 

4.塗指甲油:指甲尖端

指尖是甲油最容易剝落的部分,用刷頭的側面在邊緣位置輕刷包邊,可使指甲油更持久。

 

5.在指甲面塗抹的順序

大拇指由一邊至另一邊,逐次塗抹。

其他指的順序為:中央一道 → 其中一側→另一側

較小的指甲或指甲後指緣較窄的順序為: 其中一側→另一側→中央

 

6.最後修整

將櫸木棒斜側頭包覆些許棉花後沾取去光液擦除需修整部分。若塗溢出指緣過多,於乾掉之前,也以上述步驟處理即可。

 

文章來源:https://www.cosmopolitan.com/tw/beauty/update/g25882696/2019-uka-nail-tips/

 

心得:不管是約會、出去玩還是和姊妹聚會總是會想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就連手指上的小細節也不放過。本來以為買一瓶指甲油回家自己塗好像很容易,結果每次都是一場災難!不是那裡塗出來,就是那邊少一角,看起來坑坑疤疤的。這篇讓我學到,原來要塗好指甲油不是一昧的上色而是有技巧的!掌握這幾個技巧,熟能生巧,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把指甲塗的美美的~

文章標籤

住宿大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